拉3章

2014年4月6日,對觀潮人來說是一個心情特別複雜的日子。

那時我們已搬離翠屏道11號半年,工人開始將屹立了超過50年的教堂拆卸,有好多會友其實在那半年都沒有踏足過舊址一步,也未有機會看過一眼,根本不知道圍牆內的原址土地變成了一個怎樣的田地。

2013年4月6日,就是教會舉行動土禮的日子,我們二百多人,冒著風雨,終於走進了翠屏道11號,但雙腳所踏的地方,不再是副堂、走廊、課室一,而是一大片泥濘的土地。廣大空礦的視野,沒有帶給我們舒適的感覺,反而有一份沉重、一份傷感,就是舊的觀潮教堂已拆毁了,在重建的路上已回不了頭,新的觀潮最終會起好嗎?心裏面百感交集,充斥著擔憂沉重,又帶有喜樂盼望,總之就是一言難盡,百般滋味在心頭。

在以斯拉記第三章記載一班回歸的以色列人也有類似的情況,他們為了回歸耶路撒冷,千辛萬苦、長途跋涉的由波斯回到耶路撒冷。他們回到去原先的聖殿之處,見到原本是以色列人最重要的一座建築物、一個讓神和人相會、成為神坐落的地方,一個在所羅門時代象徵著最輝煌時代的記號,如今卻變成一個頹垣敗瓦的廢墟,光輝不再,他們的心情是怎樣?經文記載他們:

「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,眾民大聲呼喊,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。然而有許多祭司、利未人、族長,就是見過舊殿的老年人,現在親眼看見立這殿的根基,便大聲哭號,也有許多人大聲歡呼,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」(11-13節)

這班以色列人,既因為終於能回歸祖國而歡欣,但另一方面又因為看見昔日的聖殿已不在時又大聲痛哭,以至兩種聲音混雜在一起,百姓也不能分辨誰在歡欣,誰在痛哭。**混雜的其實不只是聲音,而是眾人的心情。**因為聖殿建成的日子遙遙無奇,同時他們也擔憂外族的攻擊(3節)。

在以色列人心情複離,百廢待舉的時刻,他們選擇先要處理的是甚麼?從經文可見到他們不是立即開展工程,而是先築壇去獻祭給神,並且是按照摩西律法去做,重守逾越節,按時獻祭,這些要求都是在曠野時已規定以色列人要世世代代的遵守。以色列人在未開始工程,未有聖殿這座建築物之前,就要恢復敬拜神和獻祭給神,這顯示了相比起建築物的重建,敬拜神的生活更是應優先去恢復的。先敬拜,後事工,是提醒我們要先去回復和神的關係,然後才能有力量去做神的事工。

反思問題:你現在面臨進堂的心情是怎樣?是歡呼?是痛哭?扺或百感交集?神提醒我們在做工前先要築壇去獻祭敬拜神,因為神最著重我們和祂的關係,在距離進堂越來越近的日子,你有沒有著重和神之間的關係,回復對神應有的敬拜生活。

為教會祈禱:為進堂前我們一班弟兄姊妹的心情祈禱,特別為一班傳道、同工、執事祈禱,因為在等待期間很需要主所賜的力量和盼望。另外也為弟兄姊妹在進堂前要著重回復應有的敬拜,與神有更親密的關係祈禱。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