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4章

務必竭力進入安息

作者:黃天逸

原文聖經在四1開首有「這樣」(新漢語譯本)一詞,顯示接續的下文乃是承接上文三19而來。透過四1-2,《希伯來書》的作者一方面將讀者從曠野以色列人的問題,轉到當時代基督徒有關「安息」的討論;另一方面,他又要肯定讀者進入「安息」的應許仍在。毋怪乎,四1說:「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 …」。事實上,假若沒有「應許」得著,也就沒有失去的「畏懼」。因此,曠野以色列人的歷史,正好喚醒讀者們那份「畏懼」之心,以至他們能夠避免陷入「不信」上帝之中。聖經作者要提醒讀者們:真正可怕的事情,並不在於從惡者而來的厭棄和攻擊,卻在於那些原本已經得著這「應許」進入安息的人,最終竟然失落在這「應許」之中;而四1下所謂「趕不上」,作者所要強調的並非當時候的基督徒沒有盡力「趕上」,卻是要帶出一個有可能脫離隊伍的警告。何以有這脫離隊伍的可能?因為他們雖然「聽見」這「福音」(這裡使用雙關語,將一直所強調的「應許」、轉變為「福音」),然而卻沒有用「信心」去接受上帝應許的保證。

值得我們思想的是:「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,得以進入那安息」(3上)一句中,「那安息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「安息」?

透過第3-10節,《希伯來書》的作者明顯地帶出了以色列人對於「安息」的理解:他們能夠進入迦南地(3上); 其中又引用了《詩篇》九十五7-8、11,重提埃及一代以色列人因著「不信」、以致不能進入這一個「安息」。但有趣的是,聖經作者在這段經文裡,同時又引用了《創世記》二2的記載,指出上帝造物之工完畢,就在第七日「歇了他一切的工」、「安息」了,並將此日定為「聖日」。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個「安息」?

對《希伯來書》的作者而言,真正的「安息」、不獨是進入迦南應許地的實現,因為,若果真如此,則毋須再提「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,為神的子民存留」(9);曠野以色列人的不信,除了因此而未能進入應許地之外,其實更可怕的,乃是他們甚至因此而失去了從創世以來、上帝就已為人類所預備真正的「安息」。

聖經作者所關心的,並非曠野以色列人的命運;只是,這傷痛的歷史事件確實對《希伯來書》的信徒有重要的意義:哪怕不再是迦南地,然而,在上帝裡「安息」的應許、對當時候的每一位聽眾(甚至今天的我們)而言都是有效的!毋怪乎,在四1「當畏懼」的警告之後,四11就是那「務必竭力進入」的命令。

思想:

透過曠野以色列人的歷史,聖經作者要告訴我們:在困難與挑戰面前,既然沒有任何可以解窘的良方妙藥,那麼,「失敗」也就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!即使《希伯來書》的作者偏向以未來的眼光看這「務必竭力進入」的行動,然而,對於當時候的基督徒而言,「現今」的前進能力仍然是相當關鍵的證明。

願以我們「現今」所處的環境,證明我們靠著主耶穌基督、能保持著這份既不動搖、也不後退的前進力量!「站在今天、望向永恆」— 即使我們的今天許多時候陷入種種的艱難與挑戰之中,然而,憑著上帝的應許、並我們的確信,認定眼前所經歷的一切既不能盜取我們對上帝應許的把握、也沒有使我們無法在上帝裡面得著安息的機會。如此,我們就能在風浪之中,仍可享受平靜安穩呢!

(靈修文章已獲「爾道自建」授權使用)

 

Tag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