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徒行傳第10章

觀念轉化,跨越藩籬 作者:何啟明

彼得與哥利流的故事可以算是兩個或兩類歸信的故事。彼得經歷民族自我中心(ethno-centricism)的轉化和神學上的突破,他敢於打破猶太人根深蒂固的傳統,願意接近外邦人,及認識到外邦人也可成為神的兒女,而哥利流和他的家人則對耶穌基督的福音有嶄新的認識,悔改歸信,接受福音。彼得是教會觀的改變,哥利流則是基督論的改變;這兩個歸信的故事,突顯外邦人對福音是開放的,反而是傳福音的人,因僵化的傳統及保守的神學觀點而裹足不前!

彼得的改變歷經漫長的過程,是神主動的工作。彼得在整件事件裏對神有三方面的認識。

一.神是主動的促成者:彼得向保守的猶太弟兄答辯說:「你們知道,猶太人和別國的人親近來往本是不合例的,但上帝已經指示我,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」(十28)。按照猶太人的傳統,他們是不會與外邦人親近的,連一起吃飯也不可以。但神透過異象(十3~6)、天使的宣告(十3~8)、三次清晰的命令(十6,十一10)及聖靈突然降臨(十44~48;十一15~17)等,顯出接觸哥利流及其家人是神主動的作為;神是整個事件的的幕後促成者。

二.神是不偏待任何人:彼得奉命前往探訪哥利流,聽完他訴說神向他顯現及吩咐他到約帕找自己之後,就開口說:「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。原來,各國中那敬畏主、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」(十34b~35)。約拿的經歷和彼得與哥利流事件實在有許多相似的地方:約拿在約帕上船、彼得住在約帕(拿一3,徒九10)、神同時克服使者的猶疑(拿一17,徒十16)、神對使者說:「你起來」(拿三2,徒十20)、同樣提到外邦人的信心(拿三5,徒十43)、約拿及彼得和猶太信徒的敵對反應(拿三5,徒十14;十一2)及神的回應(拿四2~11,徒十15;十一17~18)等等。

再且,彼得住在硝皮匠西門的家,硝皮匠的工作大概是宰殺牲畜,將動物皮革製成家庭用具或商品。在猶太人的傳統中,從事這種職業的人被看為不潔淨,而路加卻故意強調彼得在這人家裡住了多日(九43),突顯彼得的矛盾。彼得明白無論是甚麼種族、甚麼宗教及甚麼職業的人,神都一視同仁,他們都需要福音,也會蒙神悅納的。昔日神愛惜尼尼微人,祂同樣憐愛外外人,神是不偏待人的。

三.神的旨意必然成就:彼得向哥利流講述福音的時候,聖靈就忽然臨到那些聽道的人身上(十44)。神既願意拯救一切未受割禮、肯接受福音的外邦人,祂就必會成就祂旨意的事。因此,彼得驚訝說:「這些人既受了聖靈,與我們一樣,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?」(十47)彼得就為那些悔改的人施洗,表示他順服神的旨意,接納外邦人。彼得經歷這件事件之後,他得出的結論是:「上帝既然給他們恩賜,像在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時候給了我們一樣;我是誰,能攔阻上帝呢?」(十一17)。

思想:神的旨意是要萬人得救。祂千辛萬苦用不同的方法改變彼得的思維與觀點,要使祂救贖萬民的旨意成就。你是否願意聽從神的吩咐,跨越自己的安舒區嗎?你有甚根深蒂固的觀念、傳統需要突破呢?

(靈修文章已獲「爾道自建)授權使用)

祈禱:有沒有一些思想或傳統上的框框窒礙了我們去侍奉主?為我們能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,為主的緣故願意放下自己,踏出安舒區,順服主的吩咐。

 

Tags: